碳盤查相關輔導及服務;ESG永續報告書撰寫、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碳足跡、溫室氣體盤查、氣候因應財務揭露
何謂TCFD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TCFD的揭露關鍵步驟有哪些?
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是由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於2015年成立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小組。TCFD的目標是為企業、投資者和保險公司提供指引,以推動知情投資、信貸或借貸和保險承保決策。其目的是協助企業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機遇和風險,並促進企業向更加永續和低碳的經濟平穩過渡。
TCFD於2017年正式公佈了相關的報告框架,該框架包含四個核心要素。
首先是公司治理,企業應該描述董事會對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的監管情況,以及管理層在評估和管理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中的角色。
其次是策略,企業應該描述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以及這些風險和機遇對企業業務、策略和財務規劃的影響。此外,企業還應該描述策略的彈性程度,並考慮不同氣候情境下的相關情況。
第三個要素是風險管理,企業應該描述識別、評估和管理氣候相關風險的流程,並將這些流程與整體風險管理制度相結合。
最後是指標和目標,企業應該揭露用於評估和管理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的指標,包括溫室氣體排放和相關風險的Scope 1、Scope 2和可能的Scope 3揭露。企業還應該描述在管理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時使用的目標和相應的表現。
在TCFD的報告框架中,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被視為企業戰略規劃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情境分析可以幫助企業在評估氣候變化對其財務影響時,考慮更廣泛的假設、不確定性和潛在未來狀態。它不是預測或敏感性分析,而是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並制定靈活堅固的策略,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氣候相關風險可以分為過渡風險和實體風險。
過渡風險包括政策、法律、技術、市場和聲譽風險,幫助企業實現低碳轉型。而實體風險則包括急性風險和慢性風險。急性實體風險是由事件驅動的,例如極端天氣事件的嚴重程度增加;而慢性實體風險則是氣候變化的長期變化,例如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降水模式改變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這些風險將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影響,同時也帶來資源效率、清潔能源、低排放產品和服務、多元市場和供應鏈彈性增強等商機。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TCFD的揭露要求納入其ESG報告要求之中,例如英國、日本和紐西蘭。香港交易所也在努力審閱其ESG報告框架,以符合TCFD的建議。各國許多上市公司已經開始準備將ESG報告納入TCFD框架。
因此,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應該了解TCFD的揭露要求,並開始籌備將ESG報告與TCFD框架相結合。這將有助於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中保持競爭力,獲得市場佔有率,維護良好的聲譽,吸引投資者,並獲得更好的資源分配機會。企業可以設立氣候領導委員會,以確保有效了解影響企業的相關風險,並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減緩和和適應措施。此外,企業應該與利害關係人密切合作,共同推動氣候相關的行動和解決方案。
當企業開始準備TCFD的揭露時,以下是一些步驟和指南可供參考:
確定揭露的範圍和目標:
企業應該明確確定哪些部門、業務和風險將納入TCFD的揭露範圍。同時,設定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表,以便逐步實施相關措施。
進行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是TCFD框架中的重要要素之一。企業應該使用不同的情境和模型,評估氣候變化對其業務和財務的影響。這將有助於企業了解不同風險和機遇情境下的潛在結果,並制定相應的策略和措施。
管理風險和機遇:
企業應該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包括識別、評估和管理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遇。這包括監控和追踪溫室氣體排放、能源使用、水資源管理和供應鏈的可持續性等方面。同時,企業應該針對不同情境和風險制定應對策略,並確保相應的措施得到有效實施。
設立監控和報告機制:
企業應該建立監控和報告機制,以跟踪其TCFD揭露的執行情況和效果。這包括建立適當的指標和目標,定期評估進展情況,並向內外部利害關係人進行透明和準確的報告。
建立內部能力和意識:
企業應該建立相關的內部能力,包括培訓員工、聘請專業人士和設立專門的氣候變化團隊。同時,加強組織內部對氣候變化和TCFD的意識,提高員工的參與和貢獻。
制定長期策略和行動計劃:
企業應該制定長期的氣候相關策略和行動計劃,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氣候風險和機遇。這包括確定低碳轉型的目標和時間表,加強創新和技術投資,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和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TCFD的揭露要求不僅僅是一個符合法規的要求,它更是一個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力、獲得市場優勢並保護聲譽的重要工具。
通過適當的TCFD揭露,企業可以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同時利用相關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期價值創造。因此,建議企業及時了解和遵守TCFD的揭露要求,並將其納入到其ESG報告和戰略計劃中,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隨著TCFD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業應該開始考慮以下幾個關鍵步驟來準備TCFD的揭露:
定義目標:
企業應該明確確定在TCFD揭露中的目標和期望。這包括確定揭露的範圍、時間表和相關的指標,以及如何與企業的整體戰略和目標相關聯。
進行內部評估:
企業應該進行內部評估,以評估其現有的揭露能力和實踐,並確定在TCFD要求方面存在的差距。這可以包括評估現有的報告流程、數據收集和監控機制,並確定改進的領域和需求。
整合相關信息:
企業應該開始整合相關的氣候相關信息,以滿足TCFD的揭露要求。這包括收集有關溫室氣體排放、能源使用、供應鏈可持續性、環境影響等方面的數據和信息。同時,企業應該開始建立內部系統和流程,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加強揭露能力:
企業可以通過加強內部能力和培訓來提高TCFD揭露的能力。這可以包括培訓內部團隊,以理解TCFD框架和要求,並熟悉相關的報告準則和指南。同時,企業可以考慮與專業機構和顧問合作,以獲得專業支持和建議。
建立利害關係人對話:
TCFD的揭露要求強調與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有效對話和溝通。企業應該開始主動與利害關係人(包括投資者、客戶、供應商和社區)進行對話,以了解他們的期望、需求和關注點,並將其納入TCFD揭露的考慮。
建立監控和評估機制:
企業應該建立監控和評估機制,以確保TCFD揭露的有效實施和持續改進。這包括建立內部審核和監督機制,定期評估揭露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可靠性,並根據反饋意見和利害關係人期望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
進一步合作和學習:
企業應該積極參與相關的行業倡議和合作組織,以共享最佳實踐、經驗和知識。這可以包括參與行業專業協會、參與TCFD支持的活動和倡議,以及與同行業企業進行合作和交流。
總結來說,TCFD揭露對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和機遇。企業應該積極準備,了解和遵守TCFD的要求,並將其納入到其ESG報告和戰略計劃中。通過有效的TCFD揭露,企業可以提高對氣候變化的應對能力,獲得市場競爭優勢,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自然資本財務揭露(The Task 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NFD)是一個全球性倡議,旨在推動公司和金融機構揭露與自然資本相關的財務資訊。TNFD的目標是説明投資者、金融機構和其他相關方便評估和管理與自然資本相關的風險和機遇。與之類似,氣候相關財務揭露任務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是一個類似的倡議,旨在推動企業和金融機構揭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財務資訊。
然而,TNFD和TCFD之間存在一些關鍵差異,以下是詳細列舉的說明:
範圍和關注點:
TCFD的重點是氣候變化和與之相關的風險管理。它關注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氣候風險管理、能源使用和轉型策略等方面的資訊。
TNFD更廣泛地關注與自然資本相關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問題。它關注企業的土地使用、水資源管理、森林保護、物種保護等方面的資訊。
揭露要求:
TCFD提供了四個核心要素作為揭露的基礎,包括氣候治理、策略、風險管理和指標與目標。企業需要揭露與這些要素相關的財務資訊和非財務資訊。
TNFD提供了六個核心要素,包括自然資本依賴性評估、自然資本影響評估、自然資本管理、目標與績效評估、自然資本相關風險和機遇識別、揭露和分析。企業需要揭露這些要素中的相關資訊。
指導原則:
TCFD的指導原則包括揭露目標、目標受眾、時間範圍、揭露的重要性、一般的揭露原則以及資訊準確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指導。
TNFD的指導原則包括目標受眾、整合性、資訊可用性、資訊相關性、資訊準確性和可比性等方面的指導。
目標受眾:
TCFD的目標受眾主要是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旨在説明他們評估投資組合中的氣候風險和機遇。
TNFD的目標受眾更廣泛,包括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企業,政府和監管機構,以及其他與自然資本相關的利益相關者。它的目標是提供與自然資本相關的全面資訊,以便利益相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評估與自然資本相關的風險和機遇。
評估方法:
TCFD提供了一種框架,幫助企業評估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遇。這包括評估企業的氣候風險暴露、氣候風險管理策略和氣候相關的機遇。
TNFD還在發展中,尚未提供具體的評估方法。然而,它鼓勵企業採取量化的方法評估其對自然資本的依賴性和影響,並提供相關的資料和分析。
時間表和成熟度:
TCFD于2015年成立,發佈了其報告和指南,並得到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認可和採用。
TNFD於2019年由UNEP FI(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啟動,目前正在發展階段,預計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發佈其最終報告和指南。
補充價值:
TCFD和TNFD的目標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推動企業和金融機構揭露與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本相關的財務資訊。它們提供了一致的框架和指導原則,幫助實現可持續金融的目標。
TNFD的引入強調了自然資本的重要性,並促使企業和投資者更加關注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問題,從而實現更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TNFD是一個全球倡議,旨在推動企業和金融機構揭露與自然資本相關的財務資訊,與TCFD相比,其關注點更廣泛,覆蓋自然資本的多個方面。TNFD提供了一套獨立的指導原則和揭露要求,幫助企業和投資者更好地評估和管理與自然資本相關的風險和機遇。通過TNFD的引入,可促進可持續金融的實踐,並推動企業在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採取更具財務透明度的行動。
資料和指標:
TCFD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指標和資料要求,用於評估企業的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這些指標包括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消耗、低碳轉型策略等。
TNFD在其指南中將提供與自然資本相關的資料和指標要求,以評估企業的自然資本依賴和影響。這些指標可能包括土地使用、水資源管理、森林保護、物種保護等方面的資料要求。
揭露和報告:
TCFD鼓勵企業將氣候相關資訊納入其主要財務報告,並提供關於氣候風險管理和策略的詳細說明。
TNFD的目標是推動企業在其財務報告中揭露與自然資本相關的資訊,並提供關於自然資本依賴性和影響的詳細說明。
動態性和發展:
TCFD作為一個較早成立的倡議,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採用,並逐漸發展為行業標準。
TNFD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倡議,仍處於發展階段。然而,它得到了聯合國和金融行業的支持,並預計將在不久的將來發佈其最終報告和指南。
相互關係和互補性:
TCFD和TNFD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關聯和互補。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本是相互關聯的議題,因為氣候變化對自然資本和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影響。
通過同時關注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本問題,TCFD和TNFD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資訊,説明企業和投資者在可持續發展和風險管理方面作出更明智的決策。
綜上所述,TNFD和TCFD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關注範圍、揭露要求、指導原則、目標受眾、評估方法、時間表和成熟度、補充價值、資料和指標、揭露和報告、動態性和發展以及相互關係和互補性等方面。這兩個倡議的共同目標是推動企業和金融機構在財務報告中揭露與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本相關的資訊,以説明評估和管理相關的風險和機遇,並促進可持續金融及環境友善保護。
通過TNFD和TCFD的推動,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以更好地瞭解和評估與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本相關的風險和機遇。它們提供了指導框架和標準化的揭露要求,使企業能夠更全面地報告其與氣候和自然資本相關的資料和資訊。
值得注意的是,TNFD的引入強調了自然資本的重要性。自然資本包括土地、水資源、森林、物種等,對於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通過關注自然資本的管理和影響,TNFD提醒企業和投資者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以及在業務決策中綜合考慮自然資本的必要性。
此外,TNFD的目標受眾更廣泛,包括金融機構、投資者、企業、政府和監管機構等。它的指導原則和揭露要求為各方提供了一致的框架,以更好地理解和評估與自然資本相關的風險和機遇。
綜上所述,TNFD和TCFD是兩個重要的倡議,旨在推動企業和金融機構揭露與自然資本和氣候變化相關的財務資訊。儘管它們有一些區別,但共同致力於推動可持續金融和環境保護的實踐。通過提供指導原則、標準化的揭露要求和評估框架,它們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了更全面的資訊,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有效管理相關風險。
依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範例(銀行業) "相關公告內容,應該如何完成國內銀行業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
依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範例(銀行業) "相關公告內容,應該如何完成國內銀行業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
根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範例(銀行業)"的相關公告內容,以下是關於如何參照該範例內容完成國內銀行業TCFD(氣候相關金融揭露任務力)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的詳細說明。
一、引言
在報告書的引言部分,首先需要說明報告書的目的、背景和重要性。強調氣候變化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和機遇產生的影響,並介紹TCFD框架的背景和應用。概述銀行的承諾和責任,以推動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的實施。
二、組織概況
在這一部分,提供銀行的概況資訊,包括組織結構、業務範圍和戰略定位。詳細介紹銀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與氣候相關的政策框架。說明銀行如何將氣候風險納入業務決策和風險管理體系中。
三、氣候相關風險管理
根據TCFD框架的要求,揭露銀行對氣候相關風險的識(鑑)別、評估、管理和監控措施。重點包括以下方面:
氣候風險識(鑑)別:
詳細描述銀行如何識(鑑)別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潛在風險,並將其納入風險管理框架中。闡述銀行所採用的方法、模型和資料來源,以及參考的行業標準和指導方針。
氣候風險評估:
說明銀行對氣候相關風險進行的評估方法和工具,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描述評估結果對業務和財務狀況的潛在影響。
氣候風險管理策略:
闡明銀行針對氣候相關風險制定的管理策略和措施。包括減輕風險的具體措施,如減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投資綠色和可持續項目等。
氣候監控和報告:
說明銀行如何監控和報告氣候相關風險的進展和影響。包括定期評估和監控風險暴露的方法和指標,以及如何報告風險管理和應對措施的成效。
四、機會管理
根據TCFD框架的要求,揭露銀行在氣候變化下的機遇管理。重點包括以下方面:
氣候變遷機會識(鑑)別:
描述銀行如何識(鑑)別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機遇,例如綠色金融、可持續投資和氣候相關產品和服務等。闡述銀行對這些機遇的重視程度和戰略規劃。
氣候變遷機會評估:
說明銀行對氣候相關機遇進行的評估方法和工具,包括市場分析、投資評估和潛在收益的測算等。描述評估結果對業務和財務狀況的潛在影響。
氣候變遷機會管理策略:
闡明銀行針對氣候相關機遇制定的管理策略和措施。包括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推動可持續投資、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等具體舉措。
監控和報告:
說明銀行如何監控和報告氣候相關機遇的進展和影響。包括定期評估和監控機遇的方法和指標,以及如何報告機遇管理的成效。
五、財務指標與分析
根據TCFD框架的要求,揭露與氣候相關的財務指標和分析。重點包括以下方面:
資產和負債:
描述銀行的資產組合和負債結構,重點關注與氣候相關的資產和負債項。包括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的規模和增長趨勢。
收入和成本:
說明與氣候相關的收入來源和成本影響。例如,通過提供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而獲得的收入,以及減少碳排放和資源消耗所帶來的成本節約等。
氣候風險和機會評估:
分析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遇對銀行財務狀況的潛在影響。使用適當的方法和工具,進行風險敞口的測算和機遇潛力的評估。
投資和資本支出:
描述銀行在氣候相關領域的投資和資本支出。包括綠色項目的投資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本支出,以及與此相關的回報和效益。
六、揭露原則和方法
闡明銀行在進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時所遵循的揭露原則和方法。重點包括以下方面:
1.一致性和可比性:
說明銀行如何確保財務揭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以便各方能夠對比和評估不同銀行之間的表現和趨勢。
2.透明度和準確性:
強調銀行對財務揭露的透明度和準確性的重視,包括資料收集、驗證和報告的過程和機制。
3.報告週期和頻率:
說明財務揭露報告的週期和頻率,確保及時揭露和持續監控。
4.內部控制和審核:
描述銀行對財務揭露進行的內部控制和審核機制,確保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七、未來發展和目標
展望未來,說明銀行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方面的發展和目標。包括改進資料收集和報告的系統,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和應用,以及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合作和對話。
八、結論
在報告書的結論部分,總結銀行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方面的成就和挑戰。強調銀行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應對措施的重要性,並呼籲行業內其他銀行積極採取行動。根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範例(銀行業)"的要求,詳細說明如何參照該範例內容完成國內銀行業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的方法。請注意,報告書的內容和結構可能會根據具體銀行的情況和要求進行調整和個性化。
九、附錄
在報告書的附錄部分,提供相關的補充資訊和資料支援。包括使用的方法和模型的詳細說明,資料來源和可靠性的評估,以及其他補充的分析和報告。
十、參考文獻
列出報告書中引用的所有參考文獻和資料來源。確保引用格式的準確性和一致性,以便讀者能夠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
十一、報告書的審閱和確信(驗證)
說明報告書的審閱和驗證機制,包括內部審閱內部稽核後的外部驗證(外部第三方機構確信報告)的程序和確信報告結果。確保報告書的品質和可信度。
最後,通過遵循"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範例(銀行業)"的內容,國內銀行業可以編制一份符合TCFD框架要求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該報告書應該包括銀行對氣候相關風險的識(鑑)別、評估和管理措施,以及對氣候相關機遇的認識和利用。
同時,財務指標和分析的部分應提供對氣候相關影響的量化分析和評估。報告書的結構應清晰,內容應準確、透明,並且具備可比性。銀行應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財務揭露機制,與利益相關方進行積極的溝通和合作,推動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的實施和持續改進。
需要注意的是,每家銀行的具體情況和需求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定制,確保報告書與銀行的戰略目標和業務模式相一致。同時,及時更新和追蹤TCFD框架的最新要求和行業實踐,以保持報告書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通過遵循"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範例(銀行業)",國內銀行業可以提高對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的認識,加強內部管理和外部溝通,推動可持續金融的發展,為實現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以上是關於如何參照"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範例(銀行業)"完成國內銀行業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的詳細說明。希望這些指導能對您編制報告書提供有幫助。
下面將進一步說明報告書的編寫步驟和關鍵要點。
編寫步驟如下:
瞭解TCFD氣候框架:
深入研究和理解TCFD框架的要求和指引。確保對框架的基本概念、目標和原則有清晰的理解。
收集資料和資訊:
收集與銀行業務和氣候相關的資料和資訊。這包括銀行的財務報表、環境影響資料、投資組合資訊、綠色金融產品的規模和增長情況等。
氣候分析和評估:
基於收集到的資料和資訊,進行分析和評估。識(鑑)別銀行面臨的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量化其影響和潛在價值,並對財務狀況進行評估。
制定氣候策略和措施:
根據分析結果,制定針對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的管理戰略和具體措施。確保戰略和措施與銀行的整體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一致。
編寫氣候相關財務報告:
根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範例(銀行業)"的結構和要求,編寫報告書。確保報告書的內容準確、清晰,並按照TCFD框架的要求進行組織和展示。
編寫氣候相關財務報告關鍵要點如下:
揭露銀行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包括高層管理的承諾和參與。
識(鑑)別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和機遇,並對其進行量化分析和評估。
闡明銀行的管理策略和具體措施,以應對氣候相關風險和利用機遇。
揭露與氣候相關的財務指標和分析,包括資產和負債、收入和成本、風險和機遇評估等。
強調財務揭露的透明度和準確性,確保資料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報告週期和頻率的說明,確保及時揭露和持續監控。
強調內部控制和審核機制,以保證報告的品質和可信度。
展望未來的發展和目標,包括改進財務揭露的機制和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合作。
通過遵循以上步驟和關鍵要點,國內銀行業可以編制一份符合"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範例(銀行業)"的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以下是報告書的詳細內容:
一、引言
二、銀行概況
三、氣候相關風險識(鑑)別與評估
四、氣候相關機遇識(鑑)別與評估
五、管理策略和措施
六、財務指標和分析
七、報告週期和頻率
八、內部控制和審核
九、附錄
十、參考文獻
值得注意的是,每家銀行的具體情況和需求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定制,確保報告書與銀行的戰略目標和業務模式相一致。同時,及時更新和追蹤TCFD框架的最新要求和行業實踐,以保持報告書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通過遵循"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範例(銀行業)",國內銀行業可以提高對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的認識,加強內部管理和外部溝通,推動可持續金融的發展,為實現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什麼是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與ESG永續報告書、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CDP碳揭露計畫有什麼不同?
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是一項指導企業如何揭露氣候相關風險和機會的全球框架。它由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於2015年成立,旨在引導企業將氣候變化的影響納入其財務報告和策略決策中。
透過一系列針對企業自身的中長期過程,假設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事件,如自然災害,暴風雨、旱災、水災、海嘯、淹水等,因溫室效應氣候極端事件造成企業營應活動導致如,旱災造成上游原物料供應短缺、天氣事件造成資產設備等財物損失、水旱災糧食危機、人力供應失衡等等,導致影響企業經營的財務損失風險及危機的情境模擬及因應策略。
同時也包括應TCFD轉型或不轉型的相應風險情境的假設、模擬、預測、因應防範措施、因應將要到臨的氣候變遷環境的新商機、新策略、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的機會準備等。
TCFD的核心目標是促使企業評估和揭露氣候相關風險和機會對其業務、戰略和財務績效的影響。它提供了一個框架,協助企業分析氣候變化對其運營、供應鏈和市場所帶來的影響,並根據這些分析結果,向投資者、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有效的資訊揭露。
相較於其他相關倡議,TCFD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不同:
ESG永續報告書(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ESG報告主要關注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表現。它提供一個綜合的評估,包括企業的社會責任、倫理標準、供應鏈管理、公司高層內部治理等,主要包括揭露表現企業永續發展有關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的長期策略方針供企業自身,利害關係人、投資者、社會大眾關注評價該企業自身的ESG表現。
其相應的準則包括不限於:
1. 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全球報告倡議;
2. SASB(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可持續會計準則;
3. IIRC(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uncil)國際綜合報告的框架和指導原則;
4. 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碳揭露碳排放和氣候風險管理策;
5. 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南;
6.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聯合國永續發展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TCFD則更加專注於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和機會。
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Greenhouse Gas, GHG):
多以ISO 14064-1指引為主盤點計算企業或組織的基準年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主要關注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它要求企業報告其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的數據,透過碳排放源鑑別及排放係數選用後量化計算總碳排放及移除量揭露,組織型溫室氣氣體盤查報告相應的移除減碳專案ISO 14064-2,是其上一個階段針對ISO 14064-1盤查報告書的相應排放熱源進行量化減碳移除政策,進行量化減碳移除總量之績效指標專案。
TCFD則關注的是氣候變化的整體風險和機會,並提供一個框架,幫助企業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揭露。
CDP碳揭露計畫:
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是一個全球性的組織,鼓勵企業揭露其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相關行動的資訊。儘管CDP和TCFD都關注氣候變化,但CDP更侧重於揭露企業的碳排放和相應的氣候行動。CDP提供一個全球性的平台,以促進企業對其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的透明度和揭露。企業被鼓勵向CDP提交有關其溫室氣體排放、減排目標、能源使用和相關氣候行動的報告。CDP的重點在於碳排放的揭露,特別是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它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評估框架,讓企業能夠報告其碳排放數據,包括直接和間接排放。
CDP還鼓勵企業設定和公布減排目標,並報告其實施的相關氣候行動,以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與TCFD相比,CDP的焦點更加狹窄,僅關注溫室氣體排放和碳揭露。它提供了一個評估和比較企業碳排放數據的平台,以及了解企業在減排目標和相關氣候行動方面的表現。然而,TCFD則更綜合,它關注企業面臨的整體氣候風險和機會,並提供了更廣泛的框架,以引導企業評估和揭露氣候相關的財務和戰略信息。
總結而言,TCFD、CDP和ESG報告都是為了推動企業在面對氣候變化時進行透明和全面的揭露。然而,它們的焦點和方法有所不同。TCFD強調氣候相關風險和機會的評估和揭露,CDP則專注於碳排放的揭露和減排目標,而ESG報告則關注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整體表現。這些倡議共同推動了企業在永續發展和氣候行動方面的積極參與,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TCFD、CDP和ESG報告都是為了推動企業在面對氣候變化時進行透明和全面的揭露。然而,它們的焦點和方法有所不同。TCFD強調氣候相關風險和機會的評估和揭露,CDP則專注於碳排放的揭露和減排目標,而ESG報告則關注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整體表現。這些倡議共同推動了企業在永續發展和氣候行動方面的積極參與,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是一個全球框架,旨在指導企業如何揭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和機會。它的核心目標是幫助企業評估和揭露氣候變化對其業務、戰略和財務績效的影響。
相較於ESG永續報告書,TCFD更加專注於氣候變化相關的問題。ESG報告關注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整體表現,包括社會責任、倫理標準和供應鏈管理等。然而,TCFD則著重於評估和揭露氣候變化對企業業務運營的風險和機會。
另外,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是要求企業報告其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的數據。它主要關注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而TCFD則更加綜合,它提供一個框架,幫助企業評估整體的氣候相關風險和機會,不僅限於溫室氣體排放。
此外,CDP碳揭露計畫是一個全球性組織,鼓勵企業揭露其溫室氣體排放和相應的氣候行動。儘管CDP和TCFD都關注氣候變化,但它們的焦點略有不同。CDP更侧重於揭露企業的碳排放數據,而TCFD則關注整體的風險和機會,並提供一個更綜合的框架,引導企業在財務報告和戰略決策中納入氣候因素。
總結而言,TCFD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引導企業評估和揭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和機會,並將這些因素納入財務報告和戰略決策中。它的目標是提供投資者、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所需的有效資訊,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企業在面對氣候變化時的風險和機會。
在TCFD框架中,企業被鼓勵進行以下四個主要方面的揭露:
企業氣候相關風險管理:
企業應評估和揭露氣候相關風險對其業務運營和財務績效的影響。這包括分析氣候變化對供應鏈、市場需求、資產價值和保險成本等方面的潛在影響。
氣候相關機會:
企業應評估和揭露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潛在商業機會。這可能涉及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創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市場趨勢的轉變。
指標選擇:
企業應評估和揭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關鍵指標,以幫助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評估其業務的氣候風險和機會。這可能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能源使用、碳定價和永續發展目標的進展情況等。
揭露時間表:
企業應評估和揭露氣候相關資訊的時間表和過程。這可以包括預計的揭露時間表、確保資訊準確性和可比性的方法,以及內部流程和管治機制。
相比於其他相關倡議,TCFD提供了一個更具體和全面的框架,幫助企業將氣候變化納入其財務報告和戰略決策中。它強調風險管理和機會評估,並強調揭露的準確性、可比性和透明度。這有助於提高投資者對企業面臨的氣候相關風險的認識,並促進永續發展和氣候行動的推進。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針對上市櫃公司,年報揭露氣候相關資訊,著重哪些重點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近期宣布,自2024年起,上市和上櫃公司將需要在其年報中揭露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資訊。這項要求將涵蓋九大資訊項目,包括氣候變遷對公司財務業務的影響、公司治理態度以及相關風險評估等。此舉旨在增加投資人對企業永續發展的了解,使其能夠在投資決策中考慮氣候因素。
首先,該要求要求公司揭示氣候變遷對其財務業務的影響。這包括可能影響公司收入、成本、資產價值以及其他財務指標的因素。公司需要評估氣候變遷對其業務模式和市場前景的長期影響,並提供相應的資訊。這有助於投資者評估公司的財務風險和長期價值,並更好地理解企業在不同氣候情境下的表現。
其次,公司需要揭露其治理態度和相關政策。這包括公司高層管理團隊對永續發展的承諾和策略,以及公司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領導能力和相關結構。這項資訊將揭示公司對永續發展的重視程度,並為投資者提供有關公司治理的更多洞察。投資者可以了解公司是否將氣候變遷納入其營運和決策過程中,從而評估其對永續性的承諾程度。
第三,該要求還涵蓋公司對氣候變遷相關風險的評估。公司需要評估氣候變遷對其業務和運營的潛在風險,並揭示其對這些風險的認識和應對策略。這將使投資者能夠了解公司在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時的應對能力。同時,這也鼓勵公司將氣候變遷風險納入其風險管理和業務決策中,以確保業務的長期穩健性。
此外,金管會要求公司揭露四個氣候變遷的假設情境。這些情境可能包括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氣候變化速度和影響程度等方面的變化。通過揭示不同情境下的影響,公司能夠評估其業務模型和戰略的韌性,以應對可能的未來變化。這有助於投資者了解公司對不同氣候情境下的風險暴露程度,從而更好地評估其長期永續性。
同時,該要求還包括盤查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公司需要揭示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相關減排和節能措施。這項要求有助於公司評估其對氣候變遷的貢獻和影響,並推動其采取積極的減排措施。同時,投資者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公司在減少碳足跡和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努力程度,從而評估其環境和社會責任。
這些要求的實施將帶來多重影響。首先,投資者將獲得更多關於公司永續性的信息,能夠更全面地評估投資機會。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機遇,並作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其次,這將促使公司更加關注永續發展議程,加強對氣候變遷的認識和應對能力。公司將被激勵採取相應的措施來降低風險、提高競爭力和實現長期價值。
然而,實施這些要求也面臨一些挑戰。首先,公司需要具備相應的能力和資源來進行準確的揭露和風險評估。這可能需要投入專業人力和技術,尤其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可能是一個挑戰。金管會可以提供相關的指導和支持,包括提供培訓和資源,以幫助公司理解和應用揭露要求。此外,行業間的經驗分享和合作也可以提供寶貴的支持和指導,使公司能夠更有效地應對這些要求。
另一個挑戰是確保揭露資訊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揭露的資訊應該是基於可靠的數據和方法進行評估和分析的結果。公司需要確保其資訊揭露過程具有可驗證性和透明度,以便投資者和利害相關者能夠信任這些資訊。金管會可以通過監督和審核機制來確保揭露資訊的準確性,並對不符合要求的公司進行相應的處理。
此外,有效的監督和執行機制也是成功實施這項要求的關鍵。金管會需要確保上市和上櫃公司遵守揭露要求,並監督其揭露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這需要建立有效的監控和審核機制,以及相應的處罰機制,以對不遵守要求的公司進行約束。同時,投資者和相關利害相關者也需要能夠驗證所獲得的揭露資訊,並提出疑問或建議。透明度和監督機制的建立可以增加揭露資訊的可信度和可驗證性,從而提升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
最後,這項要求的成功實施需要定期的監控和評估。金管會和相關機構應該定期評估揭露要求的效果和影響,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這包括與公司和利害相關者的溝通和反饋,以確保揭露要求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同時,行業間的經驗分享和最佳實踐的交流也是重要的,這有助於推動整個金融市場朝著更永續的方向發展。
總結而言,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年報揭露氣候相關資訊的要求是一個重要的舉措,旨在提高投資者對企業永續發展的了解。透過揭露氣候變遷對財務業務的影響、公司治理態度和相關風險評估,投資者可以更全面地評估企業的長期價值和風險暴露程度。同時,揭露四個氣候假設情境和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可以讓投資者了解企業的韌性和永續性努力,並推動企業采取積極的減排措施。
然而,實施這些要求面臨著一些挑戰,包括資源投入、資訊準確性、監督和執行機制以及定期評估等方面。透過金管會提供指導和支持、確保準確性和可靠性、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以及定期評估和改進,這些挑戰可以得到應對。
最終,這項要求的成功實施將促進金融市場向更永續的方向發展,增強投資者對企業永續性的信心,並推動企業更積極地應對氣候變遷挑戰。這將有助於實現更永續的經濟發展,維護環境永續性,並促進社會共同繁榮的目標的實現。
以上所述,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年報揭露氣候相關資訊的要求將在2024年起生效,對上市櫃公司提出了九大資訊揭露要求,包括氣候變遷對公司財業務影響、公司治理態度和風險評估等方面。這一舉措的背後是金管會對永續發展的強化推動,旨在增強企業的永續能力和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
首先,揭露氣候變遷對公司財業務影響的要求,要求公司評估氣候變遷對其財務績效、業務模型和風險暴露的影響。這將使投資者能夠更好地了解公司在面對氣候變遷時的財務風險和機遇,從而更有根據地做出投資決策。
其次,要求揭露公司治理態度,即公司對永續發展議程的重視和相應的治理架構。這將使投資者能夠評估公司的永續性策略和管理能力,並了解公司在實施永續發展措施方面的承諾和執行情況。
另外,要求揭露風險評估,即公司對氣候變遷風險的評估和應對措施。公司需要分析其業務在不同氣候情境下的風險暴露,並提供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這將使投資者能夠了解公司在應對氣候變遷風險方面的能力和措施,從而評估其長期競爭力和價值。
除了以上要求,金管會還要求公司揭露四個氣候假設情境,這些情境可能包括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氣候變化速度和影響程度等方面的變化。透過這些情境的揭示,公司能夠評估其業務模型和戰略的韌性,並應對可能的未來變化。這有助於投資者更全面地評估公司的長期風險和機會,并根據這些情境制定相應的策略和措施。
此外,金管會還要求公司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即對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進行評估和揭露。這將幫助投資者了解公司在碳排放方面的表現和努力,以及其在減排和達成碳中和目標方面的進展。這對投資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許多行業面臨的重要挑戰,對公司的永續性和長期價值產生重大影響。
這一系列的揭露要求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資訊,使他們能夠更全面地評估企業的永續能力和風險暴露。投資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公司面臨的氣候變遷挑戰,并考慮這些因素對其長期投資決策的影響。同時,這些揭露要求還將推動企業更積極地應對氣候變遷問題,提高其在永續發展領域的表現。
金管會的這一舉措顯示了對永續發展的重視,為金融市場的永續性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揭露氣候相關資訊,投資者將能夠更全面地評估企業的價值和風險,並推動企業實施永續發展策略。同時,這也將促使企業在面對氣候變遷挑戰時采取更積極的行動,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實現綠色和永續的未來。金管會的這一舉措在促進投資者的永續投資、推動企業的永續發展和實現社會的永續繁榮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什麼是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影片解說
氣候變遷是指地球長期氣候模式的變化,包括氣候系統的各種組成部分,例如大氣、海洋、冰川、陸地等的相互作用和變動。全球暖化是氣候變遷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指的是地球表面溫度的長期升高趨勢。而極端氣候則是指氣候事件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明顯超出正常範圍的情況,例如極端高溫、洪水、乾旱和暴風雨等。
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對人類及產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首先,氣候變遷導致了海平面上升,這對於沿海地區和島嶼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海平面上升不僅會淹沒沿海城市和居民區,還會影響淡水資源的供應和水源地的污染。此外,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如颶風和暴雨,會導致洪水、土壤侵蝕和土地喪失,給農業和食品供應帶來嚴重威脅。
其次,全球暖化對生態系統造成了重大衝擊。氣候變化導致溫度上升,破壞了許多物種的自然棲息地,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和物種滅絕。例如,極地地區的冰川融化導致北極熊和企鵝等冰川動物面臨生存困境。全球暖化還導致海洋酸化,對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產生了不可逆轉的損害。
第三,氣候變遷和極端氣候事件對經濟和產業造成了重大損失。乾旱和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影響了農業生產,導致作物歉收和食品短缺,產業資產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上下游供應連原物料匱乏急速短缺。
氣候災害也給保險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需要支付大量的賠償金。此外,能源行業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由於全球溫度上升,對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這使得能源價格上升並對石油和天然氣供應產生不確定性。同時,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增加,推動了可再生能源市場的發展。
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也對旅遊業產生了影響。極端氣候事件,如高溫和風暴,影響了旅遊業的運營和遊客的旅行計劃。一些地區可能會面臨遊客減少的情況,尤其是那些依賴自然景觀和氣候條件的旅遊目的地。
此外,氣候變遷還對社會和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極端高溫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尤其是對老年人和弱勢群體。同時,氣候變遷也增加了空氣污染和疾病傳播的風險,對公共衛生系統提出了挑戰。
綜上所述,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和全球暖化對人類和產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經濟、環境到社會健康等各個層面,我們都需要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遷,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升能源效率、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保護生態系統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等,以確保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和未來世代的福祉。
氣候變遷對水資源管理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全球暖化導致冰川融化和降雨模式的改變,這對水資源的供應和分配帶來挑戰。一些地區可能面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了飲用水和灌溉水的供應不足,對農業和工業生產產生了負面影響。
此外,氣候變遷也對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產生了改變。人們需要調整生活方式來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例如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改變飲食習慣等。此外,氣候變遷還導致一些地區的內部遷徙和難民潮,由於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壓力和資源衝突,人們被迫離開家園尋找更安全和可持續的生活環境。
最後,氣候變遷對國際合作和政策制定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各國需要共同努力應對氣候變遷,達成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目標。國際間的氣候談判和協議(如《巴黎協定》)成為確保全球合作的重要平台。此外,各國政府也需要制定相應的氣候政策和法規,以鼓勵可持續發展、減少碳排放和促進綠色經濟轉型。
綜上所述,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和全球暖化對人類和產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環境、經濟、社會和健康等各個層面,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應對。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可持續發展、提升適應能力和加強國際合作,我們可以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確保人類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應對氣候變遷,我們需要:
1.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通過轉向清潔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同時,改善能源效率,減少能源的浪費。
2. 促進可持續發展:
將可持續發展原則納入政策和規劃中,推動綠色經濟轉型,促進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
3. 加強適應能力:
改善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采取適應措施應對極端氣候事件,如建立防洪系統、發展旱災管理方案等。
4. 保護生態系統:
保護森林、湿地和珊瑚礁等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有助於吸收二氧化碳並減緩氣候變遷。
5. 強化國際合作:
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氣候行動,確保各國共同努力減緩氣候變遷。這包括技術轉移、資金援助和知識共享等方面的合作。
6. 公眾教育推廣:
提高公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和意識,鼓勵人們採取環保行動,如節能減碳、減少浪費和推廣可持續生活方式。
透過以上的努力,我們可以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減少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並保護人類、經濟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氣候變遷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以確保我們的地球能夠永續繁榮。
什麼是氣候變遷調適(Climate Adaptation)
氣候變遷調適或氣候變遷因應對企業和組織來說,具有重要的策略性和契機性。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策略和契機,供參考:
1. 氣候財務風險評估和管理:
企業和組織應該進行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評估其業務和運營活動面臨的氣候相關風險,如極端天氣事件、水資源短缺、供應鏈中斷等,在未氣候調適下的轉型風險與因應後的轉型風險對企業組織的極端氣候造成財物資產損失、上游原物料、資源匱乏後等財務風險。基於評估結果,制定風險管理策略,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
2. 供應鏈管理追蹤:
企業應該審查和改善其供應鏈的強健性和永續性,確保供應鏈的穩定運作。這包括與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共同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並加強供應商的能力,以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
3. 技術創新和研發:
企業應該加大對氣候變遷相關技術和創新的投資。這包括研發和應用低碳技術、能源效率改進、可再生能源等,以降低碳排放並提高企業的環境永續性。
4. 市場機會和新產品開發:
氣候變遷也帶來了一些市場機會,如綠色能源、環境友好產品和服務等。企業可以尋找這些機會,開發和推出符合永續發展趨勢的新產品或服務,以滿足消費者對環保和氣候變遷議題的需求。
5. 制定氣候策略和目標:
企業應該制定明確的氣候策略和目標,並將其納入企業的長期發展計劃中。這包括減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碳中和等目標,以實現低碳和氣候友好友善的環境。
6. 資源管理和節約:
企業應該著重資源管理和節約,包括能源、水資源和原材料的有效利用。這可以透過改善設備效能、實施節能措施、優化生產流程以及推動循環經濟等方式實現。這不僅有助於降低企業的碳排放,還可以減少成本和提高競爭力。
7. 建立氣候智能的企業文化:
企業應該培養一種氣候智能的企業文化,提高員工對氣候變遷議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這可以透過培訓和教育活動,促進員工參與和意識,並在企業的各個層面推動氣候友好的行為和決策。
8. 與利益相關者合作:
企業應該與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學術界和社區等)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遷。透過建立夥伴關係,分享資源、知識和最佳實踐,可以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遷挑戰,並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9. 投資和金融策略:
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也可以將氣候變遷因素納入其投資和金融決策中。這包括對低碳和氣候友好項目的投資、對高碳和高風險行業的減持,以及對氣候風險進行評估和揭露等。這有助於推動永續金融和綠色投資的發展。
10. 氣候監控和報告:
企業應該建立監控和報告機制,定期追蹤和評估其氣候變遷因應措施的效果和進展。透過透明度和揭露,可以向利益相關者展示企業的氣候變遷行動和成果,並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可信度。
綜上所述,氣候變遷調適或因應對企業和組織而言是一個多方面的策略和契機。它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減少風險、提高競爭力,還能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轉型。通過建立氣候智能的企業文化、與利益相關者合作、投資綠色項目和遵循永續金融原則等措施,企業可以積極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實現長期的成功和永續發展。
然而,每個企業和組織在面對氣候變遷時的策略和契機都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據其特定情況和行業特點來制定適合的應對方案。重要的是,企業應該意識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和機遇,積極行動起來,將氣候變遷納入其戰略規劃和業務運營中,並致力於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台灣立法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對未來我國的各項產業和企業組織將帶來重大的衝擊和契機。以下是詳細的列舉和論述:
1. 衝擊:
a. 碳排放限制:
氣候變遷因應法可能導致對碳排放進行更嚴格的監管和限制,對高碳排放行業(如能源、製造業等)造成壓力,需要減少碳排放並轉向低碳經濟模式。
b. 能源轉型:
法案可能推動能源轉型,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這將對傳統能源產業(如石油、煤炭等)帶來衝擊,但同時為可再生能源和相關技術提供契機。
c. 適應要求:
法案可能要求企業進行氣候風險評估並制定適應措施,以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和氣候變遷的衝擊。這將對各行各業的企業組織提出新的挑戰,需要建立強健的抗災能力和適應性。
2. 契機:
a. 低碳新市場機會:
法案的實施將激勵氣候友好產業的發展,如可再生能源、節能技術、氣候資訊服務等。企業可以利用這些新興市場機會,開發環境友好產品和服務,並獲取競爭優勢。
b. 低碳技術創新:
為了達到法案要求,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創新,開發低碳技術和解決方案。這將帶來科技創新和研發的契機,並提供競爭力和增長的驅動力。
c. 提升形象和可信度:
企業積極因應氣候變遷,制定和實施相應的策略,將提升其企業形象和可信度。對於消費者和投資者來說,關注企業的氣候行動已成為評估企業永續性的重要指標之一。企業因應氣候變遷並擬訂中長期策略計劃以利未來的企業經營和獲利,可以考慮以下措施:
企業的氣候行動已成為評估企業永續性的重要指標之一。企業因應氣候變遷並擬訂中長期策略計劃以利未來的企業經營和獲利,可以考慮以下措施:
1. 確定氣候風險和機遇:
企業應該進行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確定其所面臨的氣候相關風險,並評估可能的影響程度。同時,也要識別相應的市場機遇,如綠色技術、可再生能源和氣候適應解決方案。
2. 訂立減排目標:
企業應該訂立具體的減排目標,以減少其碳排放量。目標應該是可衡量和可追蹤的,並根據科學和國際標準制定。透過節能減排、能源效率提升、轉型到低碳技術等方式,實現減排目標。
3. 推動能源轉型:
企業可以加速推動能源轉型,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這可能包括投資於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等項目,並與供應商和能源公司合作,推動永續能源供應鏈的建立。
4. 提高能源和資源效率:
企業可以實施節能措施和資源管理計劃,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浪費。這可以通過使用節能設備、改進生產流程、回收再利用和推動循環經濟等方式實現。提高效率不僅減少碳排放,還能降低成本和提高競爭力。
5. 適應氣候變遷:
企業應該制定適應策略,以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這可能包括更新基礎設施以應對極端天氣事件、調整產品設計和供應鏈以適應新的氣候條件,並建立風險管理機制。
6. 加強利益相關者合作:
企業應該與利益相關者合作,包括政府、學術界、非政府組織和社區等,共同應對氣候變遷。透過合作,可以分享知識、資源和最佳實踐,推動氣候行動的協調和整合。
7. 提升企業透明度:
企業應該提高透明度,公開揭露其氣候變遷相關信息和行動。這包括碳排放數據、減排措施的執行情況、適應策略的進展等。透明度能夠增強企業的信任度,並使投資者、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能夠評估和評價企業的氣候表現。
8. 整合氣候因素於業務策略:
企業應將氣候因素納入其業務策略和中長期規劃中。這意味著將氣候變遷視為一個重要的商業風險和契機,從公司治理層面到業務運營的各個方面都要考慮氣候因素。
9. 持續監測和評估:
企業應該建立監測和評估機制,定期跟踪和評估其氣候行動的成效和進展。這將有助於確定策略的有效性,及時調整並持續改進。
綜上所述,台灣立法三讀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對未來的各項產業和企業組織帶來了衝擊和契機。企業應該因應這一法案,制定中長期策略計劃,包括確定風險和機遇、訂立減排目標、推動能源轉型、提高能源和資源效率、適應氣候變遷、加強利益相關者合作、提升企業透明度,以及整合氣候因素於業務策略中。這將有助於企業實現永續發展、增強競爭力,並在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時保護自身利益。此外,持續監測和評估企業的氣候行動是關鍵的,以確保策略的有效性並進行必要的調整。
企業應該採取以下具體行動來因應氣候變遷並制定中長期策略計畫:
因應氣候變遷並制定中長期策略計畫-影片解說
企業應該採取以下具體行動來因應氣候變遷並制定中長期策略計劃:
制定氣候策略:
企業應該制定明確的氣候策略,將其納入企業的整體戰略和業務計劃中。該策略應該包括碳排放減少目標、能源轉型計劃、適應措施以及與利益相關者的合作計劃。
減少碳排放:
企業可以通過碳盤查(ISO14064-1)進行內外部查證,減碳專案(ISO14064-2)、碳抵換專案,找出排碳熱點,進行各項改善能源效率、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等方式來減少碳排放。這可以包括投資於能源節約技術、使用更高效的設備和工藝,以及優化供應鏈和物流。
推動創新和研發:
企業應該加大對氣候相關技術創新和研發的投資。這可能涉及開發新的低碳產品和解決方案,採用永續的製造和生產方法,並尋找創新的業務模式來應對氣候變遷。
強化供應鏈管理:
企業需要與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合作,推動供應鏈的氣候永續發展。這可能包括要求供應商減少碳排放、推動社會和環境責任,以及建立供應鏈風險管理機制。
加強人才培養:
企業應該加強人才培養和內部意識提升,培養具備氣候變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這可以包括培訓內部員工、建立專門的氣候變遷團隊,以及與學術機構合作進行研究和教育項目。
提升企業形象和品牌價值:
企業應該透過積極的氣候行動來提升其形象和品牌價值。這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
Ø 建立永續品牌形象:企業可以將氣候行動作為品牌的核心價值和承諾,強調其對環境保護和氣候永續性的承擔。這可以增加消費者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忠誠度。
Ø 溝通氣候行動成果:企業應該積極地向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者溝通其氣候行動的成果和影響。透過透明和有力的溝通,企業可以增加利益相關者對其永續發展努力的理解和支持。
Ø 參與氣候倡議和合作項目:
企業可以積極參與氣候倡議和合作項目,如氣候盟友組織、行業聯盟和政府計劃。這不僅可以擴大企業的影響力,還可以與其他企業和組織共享最佳實踐和資源,提高企業的聲譽和形象。
Ø 建立永續報告和確證機制:
企業可以發布ESG永續報告書及ESG中長期策略,詳細描述其氣候行動、減排目標的實現情況和影響。此外,通過取得相應的確證,如碳中和查證或氣候友好確證,企業可以進一步證明其對氣候永續性的承諾和成就。
Ø 主動回應利益相關者關切:
企業應該主動回應利益相關者對氣候變遷的關切和問題。這可以通過舉辦公共論壇、參與社區活動和回答媒體的提問等方式實現。藉此,企業可以建立良好的關係,提高其形象和信譽。
總之,台灣立法三讀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對企業帶來了挑戰,但也同時帶來了重要的契機。企業應該因應法案要求,制定中長期策略計劃,以利未來的企業經營和獲利。
企業應該針對其特定行業和業務情況制定具體的因應措施和策略。以下是一些示例:
具體的因應措施和策略-解析影片
企業應該針對其特定行業和業務情況制定具體的因應措施和策略。以下是一些示例:
能源轉型和碳排放減少:
企業應該考慮投資於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和碳排放量。這可能涉及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採用節能技術,或實施碳捕獲和儲存等措施。
適應氣候變遷:
企業應該評估其業務所面臨的氣候風險,並制定適應策略。這可能包括調整供應鏈、改善水資源管理、開發風險管理計劃,以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和氣候變化對業務運營的影響。
提高能源和資源效率:
企業應該關注能源和資源的有效利用,以減少浪費和排放。這可以通過採用節能設備、優化生產過程、推動循環經濟和減廢措施來實現。
制定減排目標和策略:
企業應該確定具體的碳排放減少目標,並制定相應的策略和計劃。這可能包括減少供應鏈中的碳排放、推動產品生命週期的碳足跡減少,或通過購買碳抵消額度來實現減排目標。
彙整ESG準則鑑別:企業應該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原則納入企業公司治理和業務運營中。這將有助於提升企業的永續發展性能,吸引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關注和支持。
投資氣候相關項目:
企業可以考慮投資氣候相關的創新項目和解決方案,以擴大其業務範圍並開拓新的市場機會。這可以涉及投資於氣候科技初創企業、開發氣候友好產品和服務,或參與永續基礎建設項目等。透過這些投資,企業可以實現經濟增長和氣候目標的雙贏局面。
強化利益相關者合作:
企業應該與政府、學術界、非政府組織和其他企業建立積極的合作關係,共同應對氣候變遷挑戰。這可以通過參與多邊和國際氣候倡議、行業聯盟和合作項目來實現。透過合作,企業可以共享資源、知識和最佳實踐,推動氣候行動的有效實施。
強調企業價值觀:
企業應該強調其價值觀,包括對環境保護的承諾和社會責任感。這將有助於吸引和保留具有相同價值觀的員工和消費者,並營造一個有意義且有吸引力的企業文化。
監測和報告進展:
企業應該定期監測和評估其氣候行動的進展,並向利益相關者報告相關信息。透明度和報告能力是建立信任和信譽的關鍵要素,可以幫助企業展示其氣候行動的成果和承諾。
總結而言,氣候變遷因應法的通過將對台灣的企業和各行業帶來重要的影響和挑戰。然而,這也為企業提供了發展永續經營和獲利的新契機。通過制定中長期策略計劃,企業可以在減少碳排放、適應氣候變遷、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採取行動。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加強合作、推動創新和強調企業價值觀等方式,提升其形象和品牌價值。在這個持續變化的氣候背景下,企業的積極氣候行動不僅可以應對法案的要求,還可以為企業帶來更長遠的競爭優勢。
透過積極因應氣候變遷,企業可以在以下方面獲得機會:
創新和市場開拓:
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實施將推動相關技術和解決方案的需求增加,創造新的市場機會。企業可以通過研發和提供氣候友好產品和服務,滿足市場對永續解決方案的需求。這包括開發清潔能源技術、節能產品、再生資源利用技術等。企業可以利用這些機會擴大市場份額並提高收益。
品牌聲譽和顧客忠誠度:
積極應對氣候變遷可以提升企業的品牌聲譽和社會形象,增強消費者對企業的認同和忠誠度。在愈發關注環境議題的消費者市場中,企業展示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和行動將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將帶來長期的顧客忠誠度和持續增長的市場份額。
風險管理和業務穩定性:
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對企業的業務運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通過針對氣候變遷的風險進行評估和管理,企業可以降低災害風險、保護供應鏈的穩定性,從而確保業務的持續運營和收益。
投資者關注和永續投資: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企業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表現。積極應對氣候變遷,制定相應的策略和目標,將提升企業在永續投資者眼中的吸引力。這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投資機會。
合規和法律風險:
氣候變遷因應法的通過意味着企業需要遵守相關的法規和規定,以確保合規性。企業應該積極解讀和理解法案的要求,並制定相應的合規策略。這將有助於降低法律風險和避免可能的罰款和制裁。
再此,企業在應對氣候變遷和遵守相關法規方面需要制定中長期策略計劃。以下是一些指導原則:
再此,企業在應對氣候變遷和遵守相關法規方面需要制定中長期策略計劃。以下是一些指導原則:
進行評估和規劃:
企業應該評估其業務對氣候變遷的風險和機遇,了解法案的要求和影響。這包括分析業務運營中的碳排放量、供應鏈的強韌性、水資源管理等方面。基於評估結果,制定具體的因應策略和目標。
制定碳減排目標:
企業應該設定明確的碳減排目標,確定適應法案要求的時間框架。這將有助於企業在碳管理和減排措施方面進行組織和投資的安排。
推動能源轉型:
企業應該考慮轉向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這可能涉及投資於可再生能源項目、改善能源效率,或採用節能設備和技術等。同時,企業還可以探索購買可再生能源證書(RECs)或碳抵消額度等方式來實現碳中和目標。
建立內部和外部合作:
企業應該建立內部和外部的合作機制,以促進知識共享和合作行動。內部合作包括跨部門的合作和溝通,確保策略的實施和目標的達成。外部合作可以涉及與供應商、客戶、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以實現共同的目標。
加強監測和報告:
企業應該建立監測和報告機制,跟踪和評估氣候行動的進展和成效。這包括建立監測指標、收集相關數據,並定期報告結果。透明度和報告能力對於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和信任至關重要,有助於展示企業的努力和成果。
低碳氣候策略培訓和教育:
企業應該提供培訓和教育,提高員工對氣候變遷的意識和理解。這包括提供相關的培訓課程、推廣環境意識和永續行為的內部倡議活動等。通過提升員工的能力和參與度,企業可以建立一個氣候意識的組織文化。
持續改進和創新:
氣候變遷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問題,企業應該不斷改進和創新其氣候行動策略。這可能涉及探索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與其他行業領先企業交流和合作,並參與氣候科技的研發和應用。
最後,企業應該意識到氣候變遷因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的承諾和努力。制定中長期策略計劃是企業成功應對氣候變遷挑戰並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通過積極行動,企業不僅可以遵守法案的要求,還可以實現永續發展,為社會和環境做出積極的貢獻。
全球網路受威脅?學者呼籲加強氣候變遷下海底電纜風險評估
引用來源: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根據引用來源為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的報導,全球網路面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學者們呼籲加強對海底電纜風險的評估。報導指出,海底電纜是全球95%以上數據流量的主要載體,承載著重要的金融交易、社交媒體通訊等資訊。最新研究表明,台灣近海地區的熱帶氣旋強度和頻率正在增加,而高緯度極區則因海冰融化改變了附近海洋環境,這些變化將對海底電纜和沿岸基礎設施產生巨大的影響,可能增加電纜損壞的風險。
報導指出,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er, NOC)主導的研究進一步提出,在設置海底電纜時,應該同時考慮突發性事件(如崩塌和熱帶氣旋)和長期持續性的影響(如海平面上升和海底洋流變化)。此外,樞紐地區,如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海岸線,扮演著海底電纜集中的關鍵地帶,約有21條海底電纜連接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一旦出現電纜損壞,影響範圍將非常廣泛。
報導中的主要作者Mike Clare強調了對海底電纜風險評估的重要性。他指出,儘管許多人認為衛星是現代網絡的主要媒介,但實際上衛星無法提供如此龐大的頻寬。報導中引用的學者表示,真正支撐現代網絡的是海底電纜,其所謂的「雲端」實際上存在於海底。
這份報導強調了氣候變遷對海底電纜的威脅以及海底電纜在全球網路中的關鍵地位。學者們呼籲加強對海底電纜風險的評估,包括對熱帶氣旋、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環境變化等因素的考慮。此外,國際合作和更強的防護措施也被提出,以確保海底電纜的穩定運營,從而維護全球網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這篇報導強調了海底電纜在全球網路中的關鍵地位以及氣候變遷對其造成的威脅。海底電纜是全球通訊網絡的主要基礎設施,承擔著大量數據和通訊流量,包括金融交易、社交媒體通訊等重要資訊。然而,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海洋環境也在發生劇變,這對海底電纜產生了潛在的風險。
首先,報導提到台灣近海地區的熱帶氣旋強度和頻率的增加。熱帶氣旋是風暴系統,可能引發強風和巨浪,對海底電纜造成損壞的風險增加。其次,報導指出高緯度極區的海冰融化也改變了附近海洋環境,這可能對海底電纜和沿岸基礎設施帶來影響。海冰的融化使海洋中的水溫和海流發生變化,這可能導致電纜被破壞或移位。
為了應對這些風險,報導指出應加強對海底電纜風險的評估。這包括在設置電纜時考慮突發性事件(如崩塌和熱帶氣旋)以及長期持續性的影響(如海平面上升和海底洋流變化)。同時,樞紐地區,如佛羅里達州的海岸線,作為海底電纜集中的地區,需要特別關注和保護。報導中的主要作者Mike Clare強調了對海底電纜風險評估的重視,並提到多數人對現代網絡主要依賴衛星的看法是錯誤的,事實上,海底電纜才是支撐現代網絡的重要基礎。
總而言之,這篇報導指出了海底電纜在全球網路中的關鍵地位以及氣候變遷對其帶來的威脅。學者們呼籲加強對海底電纜風險的評估,並強調國際合作和更強的防護措施的重要性。只有通過有效的評估、預防和應急措施,才能確保海底電纜的穩定運營,從而維護全球網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篇報導的重點在於強調全球網路面臨的威脅以及學者們對於加強氣候變遷下海底電纜風險評估的呼籲。報導指出,海底電纜是全球網際網路的關鍵基礎設施,它承擔著極大的數據流量,包括金融交易和社交媒體通訊等重要資訊的傳輸。然而,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海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給海底電纜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報導提到的研究指出,台灣近海地區的熱帶氣旋強度和頻率正在增加,而高緯度極區的海冰融化也對附近海洋環境造成了影響。這些變化將對海底電纜和沿岸基礎設施帶來巨大的影響,可能增加電纜損壞的風險。研究還提到,在設置海底電纜時,應該同時考慮突發性事件(如崩塌和熱帶氣旋)以及長期持續性的影響(如海平面上升和海底洋流變化)。報導強調了海底電纜集中地區的特殊性,例如佛羅里達州的海岸線,需要特別關注和保護。
此外,報導引用的主要作者Mike Clare強調了對海底電纜風險評估的重要性。他指出,許多人認為衛星是現代網絡的主要媒介,但實際上衛星無法承載如此龐大的頻寬。事實上,海底電纜才是支撐現代網絡的重要基礎,全球網絡的"雲端"實際上存在於海底。
綜合而言,這篇報導強調了全球網路所面臨的威脅以及海底電纜在其中的重要性。學者們呼籲加強對海底電纜風險的評估,包括考慮氣候變遷帶來的突發性事件和長期影響。這需要國際合作和更強大的防護措施,以確保海底電纜的穩定運營,維護全球網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報導強調了海底電纜作為全球網絡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以及氣候變遷對其帶來的威脅。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因為海底電纜是全球通信和數據傳輸的主要媒介,涵蓋了金融、商業和個人通訊等各個領域。然而,氣候變遷引發的海洋環境變化,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風暴的增加和海冰融化等,對海底電纜造成了潛在的威脅。
報導中提到的研究強調了台灣近海地區熱帶氣旋強度和頻率的增加。熱帶氣旋是一種強風和巨浪的氣象現象,對海底電纜構成損害的風險增加。同時,報導還提到高緯度極區海冰融化對海洋環境的影響。這種變化可能導致海底電纜損壞或移位,進一步增加了風險。
報導指出,在設置海底電纜時,必須考慮到這些氣候變化引起的突發事件和長期影響。此外,樞紐地區需要特別關注,這些地區集中了大量的海底電纜連接。例如,報導提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海岸線,有大約21條海底電纜連接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這使得這個地區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主要作者Mike Clare在報導中強調了對海底電纜風險評估的重要性。他指出,雖然很多人認為衛星是主要的網絡傳輸媒介,但海底電纜才是現代網絡的主要基礎。他強調海底電纜在支持現代網絡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並指出"雲端"實際上位於海底。
報導的結論是,全球網絡面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需要加強對海底電纜風險的評估。這需要國際合作和更強大的防護措施,以確保海底電纜的穩定運營,從而維護全球網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這項研究的結果提醒我們,保護海底電纜是確保全球網絡順暢運作的重要一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來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